內蒙古通威高純晶硅項目2019年建成投產以來,迅速實現達產達效,且各項消耗指標、產品質量、生產成本均達到或超過預期,處于全球領先水平。宮偉恩 攝
蒙能集團包頭發電分公司王武光伏電站。
包頭晶澳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廠區。賈榮 攝
東方日升生產線。賈榮 攝
新特硅材料有限公司10萬噸高純多晶硅項目。宮偉恩 攝
包頭晶澳3吉瓦晶硅項目部分投產。吳杰 攝
內蒙古通威高純晶硅項目。吳杰 攝
美科硅能源項目一期工程即將滿產運行。李鴻瑤 攝
3月15日,內蒙古大全新能源一期項目投產暨二期項目開工儀式現場。安吉斯 攝
雙良新能科技(包頭)有限公司20GW高效光伏組件一期項目。吳杰 攝
雙良硅材料(包頭)有限公司40GW單晶硅生產線。吳杰 攝
弘元新材料包頭有限公司單晶片生產線 賈榮 攝
弘元能源科技(包頭)有限公司項目建設現場。賈榮 攝
包頭是國家“一五”時期重點布局的老工業基地,是共和國“鑄盾礪劍”的地方,共和國第一輛坦克、第一門高射炮、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核燃料都是在這里生產,習近平總書記談到的“齊心協力建包鋼”的歷史佳話從這里誕生。
自治區黨委、政府賦予包頭市建設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的發展定位,包頭市高度重視,堅決扛起使命,成立了由市長掛帥的包頭市打造“世界綠色硅都”領導小組,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定期研究分析產業發展相關情況,組建專班全流程服務硅產業項目落地建設,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包頭市深入貫徹自治區統籌推進新能源開發與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發展要求,敏銳抓住新能源發展歷史機遇,大力發展綠色晶硅光伏產業,舉全市之力建設“世界綠色硅都”,走出了一條從資源衰退期到產業再生期跨越轉變的新路徑,有力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加速破題,2021年、2022年連續兩年被國家發改委評為老工業基地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城市;2023年5月,包頭市被全球綠色能源理事會授予“世界綠色硅都”榮譽稱號。
做強“世界級”的綠電支撐 著力構建綠色制造體系
包頭市“風光”無限,是全國少有的風光資源富集地區之一,能夠為硅產業發展提供“綠色電、便宜電、可靠電”。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指引下,在包頭市委、市政府的引領推動下,全市堅定不移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積極推進全產業及新能源協同發展模式。加快推動新能源輸電通道建設,用足用好綠電在“能耗”雙控中的豁免權,擴大光伏產業“碳足跡”認證優勢,積極推進全產業及新能源協同發展模式。
提高使用“綠電”比例。在山北規劃了4個500萬千瓦新能源基地,通過4條500千伏通道將綠電源源不斷地輸送至全市所有工業園區。目前,正在加緊建設包風1、包風2兩條通道,積極推進包風3、包風4兩條通道在“十四五”中期調整時納規,形成更大的“綠電”洼地優勢,為企業提供更加穩定安全的能源供給,有效應對歐盟碳關稅。支持光伏企業增加“綠電”消費,提升“綠電”使用占比,實現證電合一。提高綠色制造能力。推動光伏產業鏈全生產過程綠色化發展,實施綠色核心技術攻關,積極開發能源消耗小、資源消耗少、回收利用率高的綠色產品。開展綠色回收處置。謀劃布局光伏產品回收利用產業,積極開展硅料、硅片、“退役”光伏組件等光伏產品以及報廢單晶爐的綠色回收處置,提高資源回收利用率。
同時,正在謀劃從蒙古國開發新能源,通過3條大容量輸電通道回送包頭,首批規模達到1200萬千瓦,后續資源可支撐開發量達到6億千瓦。這些“綠電”不僅是產業產品低碳化、綠色化生產制造的有力支撐,更是應對國際綠色貿易壁壘不可或缺的重要通行證。同時,積極打造綠色供應鏈、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等綠色體系,助力“硅都”變綠。
下一步,加快推動新能源輸電通道建設,用足用好綠電在“能耗”雙控中的豁免權,擴大包頭市光伏產業“碳足跡”認證優勢,為晶硅產品低碳化綠色化生產特別是“碳足跡”認證提供有力保障,使產品進入歐盟等國際市場打上綠色標簽。
做大“世界級”的產業規模 打造萬億級晶硅光伏產業集群
包頭市緊緊抓住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的歷史機遇,圍繞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充分考慮晶硅光伏產業高產值低排放效益不斷顯現,立足自身既有風光資源、又有消納能力,還有裝備制造配套能力的比較優勢,選定晶硅光伏產業作為開辟新賽道的主攻方向抓緊布局,特別是2020年9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以來,包頭市乘勢而上,推動硅產業加速集聚成勢、發展壯大,提出打造“世界綠色硅都”的奮斗目標。目前,已集聚通威、新特、協鑫、大全、雙良、弘元等13家光伏頭部企業,晶硅光伏產業已成為包頭市增長最快、集中度最高、創新優勢最明顯、區域競爭力最強、發展后勁最足的主導產業之一。
2020—2022年包頭市晶硅光伏產業連續3年保持高速發展,3年產值增速分別達到99.8%、224.6%、169.1%。2022年,包頭市光伏產業呈現井噴式發展,全市晶硅光伏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成為全國首批產值超千億的城市。
晶硅光伏產業在擴大規模的同時,不斷完善產業鏈,既向下游引進發展了切片、電池片、組件等下游環節,也為保證產業鏈安全發展了前端環節工業硅。已經形成工業硅—多晶硅料—單晶拉棒—切片—電池片—組件完整的產業鏈,成為全國晶硅光伏產業代表性城市。
目前,包頭市已形成多晶硅47.5萬噸、單晶硅188.8GW、切片25GW、組件12GW的產能。上半年,在硅產品價格持續走低的情況下,包頭市上半年晶硅光伏產業繼續保持了快速高質量發展的勢頭,全市光伏制造業(硅)產值增長72.9%,增加值增長101.1%,對規模以上工業的貢獻率達到54.2%,拉動規模以上工業12.2個百分點,成為全市經濟發展最強主力軍。
下一步,包頭市將珍惜并用好“世界綠色硅都”這張新名片,立足現有產業基礎,繼續擴大晶硅產業規模,優化產品結構,延伸做大光伏下游產業,集中力量發展和引進切片、電池片、組件企業,實現全鏈條一體化發展,建設全球最大的晶硅材料生產基地,打造萬億級光伏產業集群,并加緊布局、做大做強電子硅、有機硅產業,建設千億級半導體產業集群和有機硅產業集群,把包頭打造成為全國、全球最負盛名的硅產業中心城市。預計到年底多晶硅、單晶硅產能分別占全國40%,實現產值2000億元。到2025年,多晶硅、單晶硅產能分別占全國50%,實現產值6000億元。
一是鞏固上游環節優勢。圍繞保障多晶硅生產原料需求,布局發展工業硅項目,降低多晶硅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擴大多晶硅先進產能優勢,優化產品結構,提高N型高純多晶硅產能占比,利用優質的產能,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二是加快發展下游環節。光伏產業上游硅料價格下跌有利于產業鏈中下游成本降低,利用價格調整周期,重點發展電池片、組件等下游產業。三是合理布局電子硅和有機硅兩翼產業。支持龍頭企業瞄準半導體硅片下游環節和相關產業升級發展方向,提高產品工藝技術和產品質量,向高附加值的電子級硅材料延伸。謀劃發展有機硅行業高附加值下游產品及關聯產業。
做優“世界級”的協同配套 匯聚產業協同合力
包頭市本著“既求全、又求強”的原則,著力構建完整產業鏈和產業生態,圍繞光伏產業鏈上下游左右側開展精準招商,積極引進背板、光伏玻璃、EVA膠膜、匯流箱、逆變器等配套環節。光伏產業規模的擴大,也有力帶動了坩堝、碳碳復合材料、保溫隔熱材料等配套環節發展,目前,在坩堝、金剛線、光伏玻璃、光伏支架、邊框等方面均有已投產、在建或已簽約項目,光伏配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作為呼包鄂城市群唯一向北開放的陸路口岸,滿都拉口岸承擔著建設向北開放橋頭堡和助力地區經濟發展的重任,為包頭市光伏產品出口提供便捷通道。歐洲是我國光伏產品(硅片、電池片、組件)最主要的出口市場,2022年出口額約235億美元,占光伏產品出口總額的46%。滿都拉口岸跨境鐵路建成后,包括包頭市在內的中西部城市可從滿都拉口岸出境抵達蒙俄、直至歐洲,不用再繞行二連浩特、滿洲里,中歐班列運行里程將縮短700-1000公里,為包頭市光伏產品通過中歐班列出口歐亞市場帶來極大便利。
下一步,繼續圍繞組件生產配套,瞄準組件輔材、逆變器等晶硅制造后端及相關服務配套龍頭企業,大力開展點對點精準招商、以商招商,提高產業鏈集中度,努力打造全國乃至全球光伏產業鏈配套率最高的城市。圍繞融合發展配套,推動包頭鋼鐵、鋁業、裝備制造等本土企業與光伏企業深化合作,助力包頭市光伏配套產業做大做強。
做精“世界級”的技術研發 打造全球光伏產業標準制定地和人才集聚地
世界領先的研發技術是成就“世界綠色硅都”的關鍵因素。云集包頭的硅產業頭部企業都擁有著引領行業前沿的技術優勢,是包頭硅產業屹立全球行業前沿的硬支撐。
多晶硅方面,包頭市通威、大全、新特等多晶硅頭部企業技術路線均為改良西門子法,是目前生產多晶硅最成熟的工藝。協鑫技術路線為硅烷流化床法,且具備生產效率高、可連續生產、含碳量少等優勢。單晶硅方面,包頭市雙良、弘元、晶澳、阿特斯、美科等頭部企業技術路線均為直拉法,是目前國際上領先且應用最廣的工藝。切片方面,包頭市弘元等企業技術路線為金剛線切片技術,是當前主流的切割工藝,具有線耗成本低(降低非硅成本)和線徑更細(降低硅料成本)等巨大優勢。電池片方面,包頭市中清等企業技術路線為N型TOPCon電池技術,是目前產業化的前沿技術,有轉化效率高的獨特優勢。組件方面,包頭市現有的組件企業雙良、東方日升裝備的自動化、數字化程度居國內領先。此外,阿特斯、美科、新特、弘元4戶企業具備數字化車間5個,引領了同行業數字化先進水平。
包頭市加速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加快創新平臺建設,已建成浙江大學—包頭硅材料聯合研究中心,新特硅材料創新中心、弘元新材未來研究院、雙良新能源科技研發中心等頭部企業創新平臺也在加快建設,推動組建內科大硅產業學院,培育硅產業高新技術企業6家、自治區及以上創新平臺7家。美科硅能源公司成功揭榜自治區“N型高效單晶硅棒硅片產品全序列提效降本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應用”項目,引進西安交大劉立軍教授團隊解決了“超大型單晶爐能耗問題”,較現行單晶爐節能10%以上。
推進關鍵技術攻關,組織實施一批光伏產業重大科研示范項目,重點攻克新一代太陽能直拉單晶硅生產設備及工藝技術、大尺寸高效N型單晶硅片產品開發、高純硅基材料生產過程節能降耗減排技術開發等方面關鍵技術難題。
同時,人才優勢提供發展保障。包頭市高等職業教育資源豐富,每年可培養畢業生2萬人,通過“訂單班”“工匠班”為光伏企業定向培養大量實用技能人才。內蒙古科技大學硅業學院正式設立,為包頭市硅產業定向培養人才。
下一步,以電池組件由P型向N型轉型升級為契機,推動硅片向大尺寸和薄片化發展,推動N型電池組件加快布局發展。積極引導已落地的晶硅光伏產業頭部企業將研發中心建在包頭,創建國家級光伏產業發展技術研究院。
打造“六個一”同步發力 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
未來,包頭將通過打造“六個一”同步發力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建立晶硅光伏產品標準體系,在光伏材料、切片、電池、組件等方面形成一批“包頭標準”,把包頭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硅產業先進技術研發中心、認證中心、檢測中心、推廣中心。
——打造一個交易平臺。謀劃硅產品平臺交易,掌握價格“話語權”。目前,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發展不平衡,上下游企業間交易多以長協形式進行,但隨著上游硅料產能的不斷擴大,逐步進入產能過剩階段,為超前謀劃布局、掌控硅上游產品交易價格“話語權”,鼓勵光伏企業產品進入稀土交易所平臺進行交易。稀交所是我國最早從事稀土產品流通的現貨交易所,具備服務現貨貿易的基礎設施,有完備的風險控制體系,為我國建設稀土產業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了平臺保障。隨著光伏產品在平臺交易量的提升,逐步提高包頭市光伏行業產品影響力,依靠包頭市的產品產能優勢、交易量優勢,掌握對光伏產品的定價權,有效緩解價格原因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打造一個創新中心。創建自治區硅材料技術創新中心。以浙江大學—包頭硅材料聯合研究中心為核心,結合內科大與12家硅產業龍頭企業共建包頭硅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聯合西安交大、上海交大、中科院電工所、半導體所等高校院所,組建公司化運營的硅材料技術創新中心,申報創建自治區硅材料技術創新中心。
——打造一個標準認定中心。加強與國家標準化研究院的合作,爭取在包頭市建立硅產業標準認定中心,依托有實力的光伏企業和科研院所,建設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的光伏產業產品標準體系,在光伏材料標準、切片標準、電池標準、組件標準、部件標準、系統標準和應用標準等方面,科學謀劃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布局,形成一批包頭標準。
——打造一個檢測中心。探索建設國家光伏硅材料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依托包頭稀土新材料技術研發中心建設“內蒙古自治區硅與稀土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把硅和稀土兩個產業中后端質量檢驗檢測做強做大。在此基礎上把目前已有的“國家稀土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擴項更名為“國家硅與稀土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
——打造一個計量中心。加快建設內蒙古光伏(硅材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爭取國家計量科學數據中心(硅材料領域)落戶包頭。
——打造一個碳足跡認證中心。爭取探索打造碳足跡認證中心,開展歐盟認可的光伏“碳足跡”認證工作。支持建設碳認證標準試驗區。(蔡冬梅)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包頭市委宣傳部提供)
原標題:擦亮“世界綠色硅都”品牌 打造最負盛名的硅產業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