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內蒙古8月22日電 包頭市認真落實孫紹騁書記在全區招商引資暨優化營商環境大會上關于“抓經濟工作必須抓招商引資,抓招商引資關鍵是要打造聚商氣攏人氣的良好環境”的指示要求,圍繞“雙招雙引一優化”目標積極行動,鉚足回到歷史最高水平的決心和干勁,重振包頭雄風,一體推進政策、政務、市場、法制、生活“五個環境”建設,“包你滿意、包你放心”的城市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2022年,在自治區營商環境綜合評估中,包頭市7項指標排名全區第一。截至2023年7月底,全市招商簽約重大項目911個,582個實現當年開工建設;引進國內區外到位資金379.6億元,同比增長41.4%,總量居全區第一。
一、制定專項惠企政策,落實主體責任,加強涉企政策兌現,政策環境更具吸引力
一是優化營商環境重在優化機制,要在制度集成創新上下功夫。先后出臺《包頭市打造“包你放心”法治化營商環境二十條措施》《包頭市加強知識產權綜合司法保護十條措施》等系列政策,健全涉企司法保護。圍繞產業優化升級發展,制定《2023年包頭市推動產業優化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要點》;圍繞民營經濟發展,出臺《包頭市進一步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落實措施》;圍繞稀土、硅、新能源等優勢特色產業,出臺《包頭市支持工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包頭市促進稀土新材料及應用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兌現細則》《包頭市金融助力新能源產業發展實施意見》等惠企政策,加大力度為產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把制度優勢充分轉化為打造“兩包”營商環境的發展動能。
二是加強部門擔當意識,落實好優化營商環境主體責任。優良作風、優質服務是營商環境的“軟實力”,通過找差距、常監督提升政府部門服務質效。印發《包頭市全面擦亮“包你滿意”一流營商環境品牌工作任務行動方案》,針對營商環境的短板不足,提出了138條具體舉措,推動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目前已整改完成47%。制定《包頭市企業評議政府職能部門方案》,找問題、找差距,全面推行“立體化”“智慧化”監督,將全市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和市、縣兩級大廳視頻監控接入“紀委監委優化營商環境智慧監督平臺”,在各窗口放置“碼上監督”二維碼,實現了常態化的效能監察、音視頻監督、投訴受理和紀律檢查“網上辦”“好差評”評價渠道全覆蓋。
三是抓好政策落實,讓市場主體共享制度紅利。優化營商環境要下實功、做實事、求實效。圍繞政策落實和執行,建成運行了包頭市惠企利民平臺,累計發布政策799項,兌現政策獎勵3.73億元,惠及企業528家、2.2萬人。多項措施助力硅產業加快發展,今年包頭市被全球綠色能源理事會授予“世界綠色硅都”稱號。設立“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建立健全“辦不成事”投訴、整改、反饋機制,進一步暢通解決辦事群眾難題的“直通車”。積極推動工業園區“政務服務工作站”建設,本著“企業到哪里,政務服務就延伸到哪里”的宗旨,為園區企業提供登記注冊、政策咨詢、網報輔導、證照發放、代辦幫辦等服務。
二、推行“精簡辦”“掌上辦”“幫您辦”,提升群眾辦事體驗感,政務環境更加貼心
一是推行“精簡辦”,變“能辦”為“速辦”。“兩優”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包頭市積極落實自治區“兩優”下放事項,政府部門“兩優”成果覆蓋47個市級部門單位,取消、下放328項市本級行政權力事項,優化職權事項、公共服務事項1256項。全市上線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事項達4.47萬項,99.05%事項實現“網上辦”。推行工程建設項目“驗登合一”,開展聯合驗收后,不動產登記部門自動獲取聯合驗收結果,同步登記發證。推進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通過“五個零”(零見面、零證明、零成本、零等待、零跑動)便民措施,將企業設立登記時間壓縮至0.5天。排污許可審批時限由30個工作日壓縮為5個工作日、危險廢物經營許可審批時限由20個工作日壓縮為3個工作日,達到全國最優。
二是推行“掌上辦”,變“固定辦”為“移動辦”。著力拓展網辦平臺功能,豐富多場景應用,“蒙速辦”已上線五險一金、健康醫療、便民查詢、生活服務等各行業、各領域的應用431個,優化“掌上辦”界面、材料提交、拍照上傳等功能,開設小事智辦專區,整合出生、入學、就業、生活、救助、養老六類聚合應用,訪問量達3279萬次。全市上線電子證照191類,入庫電子證照286.2萬張,累計共享證照數據1986萬次。營業執照、結婚證、出生證明已全部實現電子化,并接入綜窗辦事系統、內蒙古政務服務網(包頭子門戶)、“蒙速辦”(包頭子門戶)等應用場景,通過數據核驗,實現線上線下免證辦事。全市數據庫表調用1068億次,占自治區總數的25.99%。
三是推行“幫您辦”,變“你辦”為“我辦”。圍繞服務企業和項目全生命周期,推出101項“幫您辦”服務,為529個重點項目提供代辦幫辦。推行“上門辦”服務,為企業和老弱病殘特殊群體上門辦理項目審批中需現場踏勘、現場會審的事項及證照申領等事項。創新推出雙休日、節假日“不打烊”服務,解決市民“上班沒空辦、下班沒處辦”問題。推出5批、587項呼包鄂烏“跨市通辦”事項,與青島市、德州市共建“黃河流域政務服務通辦圈”和“云牽手跨省通辦聯盟”,在市、縣大廳設置“跨省通辦”專窗,可辦理“醫保轉移”等“跨省通辦”事項140個,讓企業異地辦事不再奔波。
三、為企業“降成本”“供要素”“添動力”,破除企業發展道路上的障礙,市場環境更具活力
一是最大限度為企業“降成本”。積極落實退稅減稅降費政策,切實為企業辦實事、減負擔、增便利,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23.8億元,企業負擔不斷減輕,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強化政府采購對中小企業支撐作用,今年面向中小企業的預留采購項目預算總額比例由30%階段性提升至40%以上,其中預留給小微企業的比例不低于60%;免費為供應商提供招標文件,取消政府采購一般項目投標保證金,累計為企業減負標書費超2000萬元、投標保證金超6億元。全面推廣用電“三零”“三省”服務,擴大城區“三零”服務投資范圍至200千瓦及以下,為客戶節省辦電成本5.26億元。
二是最大程度為企業“供要素”。創新推出“事業編企業用”引才舉措,幫助大全新能源、雙良硅材料等27家企業引進急需創新人才857人。召開“才聚兩都”人才懇談會,發布人才政策包550及產業引才地圖,上線啟動了自治區首家人才定制式服務平臺——“才聚兩都”人才一“鹿”通服務平臺,建成了“一碼受理、兩級承接、三十五部門聯動、六環節落實”工作架構,實現人才和用人單位意見建議一鍵速辦。今年以來,舉辦各類招聘會1464場,服務用人單位11535個,為重點企業、重大項目解決用工1.8萬人。全面實行工業項目“標準地”出讓,對新建工業項目在先行開展區域評估基礎上,設定固定資產投資強度、容積率畝均稅收等控制指標,實現項目開工所必須的通水、通電、通訊、土地平整等基本條件后供應土地,提高土地供應效率。
三是最大力量為企業“添動力”。召開首屆金融服務“五大任務”推動包頭高質量發展交流會,235家企業獲得授信748.4億元。加大對小微企業信用貸款、中長期貸款等信貸產品的投放,小微企業中長期貸款余額317.7億元。持續推動“政采貸”業務,成為自治區范圍內融資政策落地最早,融資規模最大,受益企業最多的盟市。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入園惠企行動”,完成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貸款2.9億元。實現企業開辦“一網通辦”“一次身份認證、結果部門互認”,市場主體設立登記0.5天辦結;二是推行“一照通用”應用,實現電子執照、電子公章在政企服務、金融和其他辦事服務領域的應用,破解市場準入難題。
四、在營造公平包容監管環境、提高民商事案件解決質效、依法保護企業和企業家權益方面下功夫,法治環境更加公平、透明、可預期
一是構建公平規范包容的監管環境。深入開展促進涉案企業合規改革統一行動,督促涉案企業做實“真整改”“真合規”工作,促進企業依法經營、有序發展。已辦理的華鼎銅業有限公司涉嫌污染環境案,被人民日報以《辦理一個案件,挽救一個企業,規范一個行業——包頭檢察機關推進涉案企業合規改革》為題,進行了全面報道,得到了自治區領導的肯定批示,使企業真正感受到了包頭司法溫度。依托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系統,完成了8萬戶企業信用風險的分級分類,全市29個部門開展了信用分級分類監管,減少了對企業干擾。
二是提升民商事案件糾紛解決質效。進一步優化涉企訴訟服務,實現涉企民商事案件100%網上立案。深入落實《關于提高案件審執效率的管理辦法》,法院民商事一審案件審理平均用時和執行時間均較去年大幅縮短。借助多元解紛機制平臺,訴前調解成功率達71.03%,比去年提高18.44個百分點。暢通涉企案件綠色通道,通過“包你放心”優商碼標識,實現企業法治需求碼上服務馬上辦。建立139個法官工作站并實體化運行,在自治區率先實現鄉鎮、蘇木、街道辦事處全覆蓋。
三是依法保護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嚴格落實“少捕慎訴”理念,依法保護涉案企業和企業家合法財產及第三人合法財產,將“活封”“活扣”方式納入刑事財產處置措施。依法嚴厲打擊各類危害社會治安、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和侵犯財產類犯罪,截至目前,全市法院一審審結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犯罪案件63件。持續完善企業破產退出機制,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展首例強制清算案件,從受理到結案用時僅3個月11天。搭建完成包頭市知識產權智慧監管公共服務平臺、包頭市知識產權區塊鏈公共存證平臺;出臺知識產權協同保護相關工作方案及實施意見,加強業務協助和交流會商,建立案件線索移送長效機制;與呼市、鄂爾多斯、烏蘭察布、巴彥淖爾共同簽署跨區域知識產權協同保護協作協議,推進構建知識產權“嚴保護、大保護、快保護、同保護”工作格局。
五、圍繞宜業宜心宜居筑巢引鳳,讓企業和人才愛包頭作貢獻,生活環境更加暖心
一是深耕創新沃土,培育良好宜業環境。印發《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大力培育企業創新主體,目前,包頭市共有高新技術企業301家,建成科技企業孵化器13家。組織企業申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全球獎和第二屆秦創原高價值專利大賽,包頭稀土研究院3項專利技術已進入大賽復賽評選。截至目前,全市專利授權總量28768件,同比增長15%;有效注冊商標總量39495件,同比增長7.8%。
二是政商暖心互動,打造宜心發展環境。常態化召開政商懇談早餐會,更好地為企業解難題,目前已舉辦12場,形成了每月一次的固定機制,參加的企業涵蓋稀土、新能源、裝備制造、文旅、農牧等領域,其中既有“大塊頭”國企,也有民營中小微企業,為160家企業解決了“用工難”“融資難”等問題226個。
三是健全人才服務保障,營造舒適宜居環境。印發《包頭市教育系統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服務能力工作舉措》《包頭市加強重點領域人才工作十項措施》等系列文件,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努力營造讓各類人才稱道滿意的良好環境。熱情擁抱和貼心服務所有來包工作的新市民,發放“工會會員卡”2萬張,推出“人才貸”并成功為國家級人才領辦企業發放首筆800萬元貸款,大學畢業生創業扶持基金貸款、醫療互助保障金服務和“溫暖來包路”路費報銷等服務舉措,讓大家感受到包頭溫暖,愿意在包頭安家扎根、樂居樂業。